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以太坊基金会没有梦想

过去几天,以太坊 ETF 的反转新闻似乎彻底改变了市场对其基本面的判断,此前极力唱衰的分析师们在一天时间里态度 180 度大转弯。随着 ETF 的正式通过, ETH 今晨几近突破 4000 美元大关,但在价格高潮背后,以太坊基金会却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自去年黑山 EDCON 后,行业对于以太坊基金会的不满情绪就已开始显化。这个组织似乎步入了中年危机,在结构、效率和文化等方面均陷入困境,并随着 Solana 的再次崛起颓势尽显。在 ETH 正式成为一种世界资产后,以太坊基金会好像成为了这个生态最大的包袱。 寄生以太坊 5 月 21 日,以太坊基金会(以下简称 EF )知名研究员

Vitalik:Layer 2 是以太坊的文化延伸

在我最近关于Layer 1和Layer 2扩展之间的差异的文章中,我最终粗略地得出结论,这两种方法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组织上的(使用该词的含义与“产业组织”):问题不在于可以建造什么,而在于将建造什么,生态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界限是如何划分的,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的激励和行动能力。特别是,以 Layer 2 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本质上更加多元化,并且更自然地导致扩展、虚拟机设计和其他技术功能的不同方法更加多样化。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出的一个要点是: 因为以太坊是一个以 Layer 2 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所以你可以自由地独立构建一个属于你的具有你独特功能的子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更大的以太坊生态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这不仅在技术方面如此,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区块链不仅具有独特的技术权衡,而且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在以太坊和以太坊经典分道扬镳的第二天,这两个区块链在技术上完全相同。但它们在文化上截然不同,这一事实有助于塑造这两个区块链在八年后的不同焦点、用户基础甚至技术堆栈。这同样适用于以太坊和比特币:一开始,以太坊大致是“带有智能合约的比特币”,但十年后,这种差异变得更加深刻。 Kevin Pham 的一条旧推文比较了 2017 年的比特币和以太坊文化。两种文化都在不断发展:自 2017 年以来,我们看到了“激光眼”运动的兴衰(以及 Ordinals 等运动的同步兴起) ,我们已经看到以太坊变得以 Layer 2 为中心,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两者都变得更加主流。但两者仍然不同,而且保持这种状态可能是最好的。

PRESS RELEASES